科普培训首页 > 科普培训
一度失传的中国第一剑
发布日期:2016-10-03 来源:

在过去,刀剑作为兵器而存在,到了现代,刀剑已从最初的实用器具升华到文化艺术的象征。
 

春秋时期,铸剑师欧冶子奉越王常允(勾践之父)之命,在松溪湛卢山冶炼3年,始成湛卢宝剑,有“天下第一剑”的美誉;诗人杜甫也曾云:“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卢。”
 

据《越绝书》记载,公元前496年, 越王允常恳求天下第一铸剑大师欧冶子为己铸剑。欧冶子奉命之后,带着妻子朱氏和女儿莫邪,从闽侯出发,沿闽江溯流而上,来到了山高林密海拔1230米的湛卢山,这里发现了铸剑所需的神铁(铁母)和圣水(冰冷的泉水)。欧冶子在这里住下后,辟地设炉,用了三年的时间,终于炼成。
 

湛卢剑在屡易其主后,到晋代为名将周处(就是除三害的那位)所得,后由其子孙转赠给抗金英雄岳飞,自岳飞风波亭遇害后,湛卢宝剑就失传了。湛卢有灵性,能识忠臣,良君。传说最后湛卢落进了当时造此剑的故乡中一个碧水深潭中。
 

从古至今,盛赞湛卢的诗文不少。然而,让闽北边陲古城松溪县能够青史留名的还是缘于铸剑大师欧冶子炼就了“天下第一剑”湛卢剑。而让失传千年的湛卢剑重现辉煌的却是永康农民杨振条。
 

今年76岁的杨振条是我市舟山镇高下杨村人,从小在邻近的古竹畈村长大,出生于铁匠世家。他从小也抱大锤子打铁,为村民打犁铸耙,锻刀炼剑。1978年,因居住地修建杨溪水库,遂举家来到福建松溪县定居,为养家糊口,在县五金社打铁铸刀剑。
 

1985年初的一天,美国华裔华人黎达冲,从《辞海》、《拾遗记》、《东周列国志》等古籍看到有关湛卢宝剑的记载,他抱着尝试的心情,投书松溪县政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这封海外来信转到城关“经联委”。“经联委”旋即找到下属五金社的几位铁匠。铁匠杨振条虽说传承了第二代打铁铸刀剑技艺,还是琢磨了几个夜晚,才把心一横:“造湛卢宝剑去!”。
 

为了找到铸剑的精髓,杨振条让徒弟范志华到县文化馆、县政协翻阅了大量古代铸剑术的相关资料。在自家院子里垒起打铁的火炉,搭好棚子,摆上风箱,一家人围着炉子煅、铲、磨、刻、淬、嵌,不断钻研、摸索……滴滴汗水把一把把废剑摆上了成功的天平。“宝剑锋从磨砺出”,经过4个月的努力,1985年11月19日,第一把有着寒光闪闪的剑身、棱角直挺剑脊的宝剑,在老铁匠杨振条师徒手里铸炼出来了。
 

1986年6月14日,《福建日报》以“当年欧冶子铸剑地,如今湛卢再问世”为题报道了这一消息,随后,《人民日报》、《文汇报》、美国《侨报》等20多家报刊转载了这一消息。新华社、中新社的报道称:“湛卢宝剑青光锃亮,寒气逼人;两刃、两脊四通分明。又镌龙刻凤,秀丽无比;剑鞘选上乘花榈木制作,外裹嵌有各种图案的黄铜薄片装饰。”
 

如今,杨振条因为年事已高,由之前的徒弟、现在的女婿范志华打理宝剑厂。经过几代传承人的努力,湛卢宝剑的铸造工艺进行了改进和传承。如今的湛卢宝剑采用高级钢铁打磨光的办法由人工精心锻制而成,剑身银光锃亮,古朴典雅,刚柔相济,可一次砍穿21片古铜钱,还可弯至135度。近几年,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远方的家》等多个节目均对杨振条重新锻造湛卢宝剑的经历进行过专题报道。

 

分享到:
[ 返回 ]

版权所有 © 2014 上海名苑旅游咨询有限公司 沪ICP备19038173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4169号

收缩

在线客服

  • 客服1
  • 客服2
  •  
  • 13651973039 18601704456 021-67189116
  • 9:00 - 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