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之间的历史传承
发布日期:2017-09-26 来源:
 
 
店里又来了客人,大儿子宋涛麻利地拿出一捆夏布,丈量了一个3.5米和一个3米,剪裁、踩边、去毛料一气呵成,最后打包寄往深圳。这是来自淘宝店的一位客人,宋涛做的是把样品送到虚拟网络的另一端去。为了继续将夏布生意经营下去,宋志勇一家想了很多办法,可是出路在哪里,他们依旧迷然。
 
夏布是中国的传统纺织品之一——一种用苎麻以纯手工纺织而成的平纹布,因其透气清凉的特点,专供夏令服装和蚊帐之用而得名。目前手工夏布主要产地在江西、湖南、重庆等地。
 
最后的手艺人
 
在江西万载县马步乡黄村,宋志勇把自己的家改造成了“文泽夏布厂”,自产自销,靠着祖辈流传下来的手艺维系生活。早在2008年,其父宋树牙就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夏布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三十年的传承,他的技艺丝毫不亚于父辈,他自夸道:“别人比我好的但没我快,比我快的但没我的好。”
 
眨眼近十年光阴,72岁的宋树牙搬到了万载县城安享晚年,而宋志勇成了村里最后一个会织造夏布的人。他时常觉得肩上的担子很重:“怕这门手艺没了。”
 
除去前期绩纱,也就是将原料苎麻拧成细小麻纱线这一步,织布一共有刷布、上机、上浆、织造四道工序,一匹常规夏布(长24米,宽0.35米)需要三天的时间才能完成。
 
古史载:“古者先布以苎始,棉花至无始入中国,古者无是也。所为布,皆是苎,上自端冕,下讫草服。”可见, 苎麻布在我国的历史非常久远。
 
“除了大户人家用的绫罗绸缎,过去穿的布,常见的其实就是用大麻和苎麻做的,”宋志勇将卷缕成纱绽的纱分开,拉直拉长,将一头挂在经纱架上,另一头卷成一大结,用一根木棍套挽住,用一大石块压在上面。宋志勇很注重刷布和上浆的过程,上浆是用预先煮好的米粉浆,均匀的来回刷,要保持纱线的湿度在30%。待浆纱晾干后,装上布机开始织布。
 
大部分时候都是妻子龙思英负责织布,她被村里人称为“最后的织女”。织布多为女人,故夏布又称为娘子布。纱线容易折裂的特点让织布对气温的要求很高,过冷过热均会导致断头庇粒过多,影响夏布的质量,“一般2天可织成一匹夏布。”龙思英说。
 
中国的苎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0%。与亚麻相比,苎麻的纤维更长、更好,可以织造出更加精细的面料,宋家的布比一般人织出来的精致,光泽感更强,而又不失麻料的手感,这也是三十年生意做下来的原因。
 
国门之外的兜转
 
明清时期,苎麻的种植已遍及江西各府县广大农村,夏布产量增多,质量精良,逐渐形成了万载、宜黄、宜丰等夏布生产和贸易中心,产品远销国内外。
 
上世纪80年代,夏布又一次走出国门,称得上是一次复兴,宜丰县石市镇的夏布商人刘伙根抓住了这次机遇,“不仅是我,村里几乎每家每户都做麻布,我们是最早一批南下深圳开厂的人。”刘伙根告诉记者,从1988年4月开始,他们作为中间商,先从村民手里收购夏布,再统一出售给宜丰县外贸。后来,国内的市场不再能满足他们创业的欲望,一条销往日韩两国的路因此走了出来。
 
“改革开放以后,外商大量进入中国。我们的夏布销量就更多了。韩国人和日本人来厂里看货,订量很大。”1993年,刘伙根的彭城实业有限公司入驻笋岗仓库——当时深圳最大的国际贸易仓库。
 
“高峰时期,一天就能出口超过4000匹布,年收入能超过一百万。”刘伙根说。销往韩国的夏布主要用途是做床垫、坐垫、卓碗垫,韩国的夏布需求非常大,他们还有另一个重要用途,就是葬礼上披麻戴孝。“葬礼的礼服要分五个等级,最亲的亲属所穿的麻是最粗糙的,就是强调丧亲之痛已经远大于切肤之痛。远亲穿细麻布就可以了。”
 
销往日本的主要用做布艺袋、笔筒以及门帘,“日本人就比较精明,他们后加工很厉害,从国内收毛坯布,加工后再卖回国内来。”毛坯布就是刚织出来,没有经过后期处理的夏布。
 
如今,刘伙根的生意越来越黯淡了,“一是国内外需求量大幅度减少,尤其是国内一直都没什么销路,没人乐意穿了啊;二是会做的人少了,现在我们镇里会织夏布的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
 
最好的夏布每一英寸里的经纬纱根数是110根,现今能达到这个手艺的,刘伙根只知道宋志勇一人。
 
拨开迷雾

“为什么还坚持织夏布?”
 
2013年的时候,当时的万载县县委书记胡新民千般叮嘱宋志勇:“全国人不做,你一家人要做;你一家人不做,你一个人要做。你做好做坏,都得做下去。”
 
宋志勇一直把这句话记在心里,这是一代织布人的信念。传承之路盼后继有人,他的儿子宋涛、女婿周志强都在他的影响下,学习织造夏布,淘宝店“万载夏布”就是他们两开起来的。
 
今年5月,宋志勇前往深圳参加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一位广东商人走了上来,递给他一个袋子,里面装着八斤葛根纤维和4500元钱,“请您把这些葛根原料织成夏布,这是报酬。”
 
原来,他早前找贵州的织布人做出来的布太过粗糙,每一英寸的经纬纱只有不到20根。而在日本,一匹葛根纤维做成的夏布售价高达5万元。宋志勇几乎没有犹豫,答应了下来,他回到江西开始潜心钻研将葛根绩纱的办法。
 
据史料记载,在春秋战国时候葛布还有一定的地位,但到了秦汉之后葛布的地位就下降了,因为葛的纤维性虽然很强,但纤维很短,遇水易断易化,做起来比较麻烦。这对从来都没做过葛布的宋志勇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最难的一步是绩纱,保证纱线的韧性,不让它断,就成功了一半。”宋志勇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先后尝试了多种使纤维成型的办法,最后他发现,以一定比例混合生石灰和葛根粉,将其制成的纱线无论成色、质量都不在普通纱线之下。
 
他成功了,而且是每一英寸包含50根经纬纱的高端布。广东商人立马飞到江西万载,一口气订下了10匹。这是织布人的创新。
 
万载、宜丰一带,是湖北、湖南、江西交界地带,多山,因此土地资源少,“人多田少,没地种,曾经夏布也是养活了很多人的。”宋志勇告诉记者。20世纪以来,在工业纺织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夏布这种有着千百年历史的传统手工技艺正濒临失传。
 
“谁说传统手艺就不能挑战不可能呢?”宋志勇举起手中的葛布说。如何用创新的办法科技致富也是他琢磨的一个问题。
 
“老祖宗的宝贝不能丢,手艺一旦断掉了,想找回来就难了。”宋志勇快速将手中的梭子穿过千丝万缕的纱线之间,一推一动一声响,诉说着古老的技艺。(卢翔)
 
分享到:
[ 返回 ]

版权所有 © 2014 上海名苑旅游咨询有限公司 沪ICP备19038173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4169号

收缩

在线客服

  • 客服1
  • 客服2
  •  
  • 13651973039 18601704456 021-67189116
  • 9:00 - 19:00